世界不思議

哺乳動物為什麼需要睡眠,它們睡眠不足也會“補覺”嗎?

動物為什麼需要睡眠?

動物的睡眠一般是在兩種不同的狀態之間切換。第一種稱為慢波睡眠,特徵是整個大腦中同步發生的長而起伏緩慢的電波活動。另一種則是快速眼部活動睡眠,特徵是急劇的大腦活動,跟清醒時的腦電圖差不多。它的外部表現也很明顯:眼球快速活動,肌肉則處於幾近麻痺的狀態。在進化過程中,快速眼動睡眠在爬行動物、鳥類中已經開始出現,而普遍存在於哺乳動物。

傳統觀點認為,睡眠的作用是為了休整、補充機體的能量,或是為了修復大腦神經中樞的連接,現在許多研究人員更樂意承認睡眠有多種作用。最新的研究還認為,睡眠不僅僅是一個休整和恢復的過程,而且在大腦處理信息、分類和存儲記憶甚至創造性思維中起著重要作用。實驗表明,快速眼動睡眠對重新組織及前後對照我們的記憶至關重要;而慢波睡眠期在強化我們的記憶方面發揮著更大作用。
研究表明,鳥兒的確能夠在夜晚入睡時,“回放”白天學習鳴唱的情況,可以解釋為它們在主動“溫習”功課,也可解釋為它們擔心完不成課程,所以要“加加班”。人類更是常常有這種情況:當在面對難題時,如果將問題留到第二天睡醒後解決,往往會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。

AD: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.com

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我們的大腦在我們安睡時仍在隱秘活動。在睡眠的不同階段,我們的大腦會將思維與經驗拼湊起來,然後以頗有條理的方式將它們歸檔,使我們獲得更清晰的記憶,並最終做出更明智的判斷,所以我們“一邊睡覺,做夢;一邊學習,記憶。”
“瞳睡蟲“當真存在嗎?

在動物體中究竟是哪種物質對睡眠行為起決定作用呢?
以前,人們一直認為存在著類似“瞌睡蟲”的物質,稱它為“睡眠素”。科學家曾經多次對狗的血液進行實驗,試圖分離出確切的“睡眠素”物質,但均遭失敗。到20世紀中期,這項研究被擱淺了。近年來,睡眠素學說東山再起,並取得連續性突破。事實上,科學家已找到了好幾種不同結構的“睡眠素”,它們在睡眠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。

AD: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.com

現在,科學家已經知道,大腦中至少有3種物質——復合胺、腎上腺素和組胺含量水平的上升和下降對睡眠過程有影響。它們下降會引起身體的睏倦感,它們上升則會清醒。科學家曾一度認為,這3種化學物質起的作用完全相同,但以患有頻睡病的實驗狗為研究對象的實驗結果表明,這3種物質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。復合胺、腎上腺素作用於肌肉的伸縮和彎曲程度,以保證進入睡眠狀態時身體不亂動,而組胺則控制何時醒來。
睡眠為什麼要閉眼?

在睡眠時,動物身體機能的某些改變可能會幫助它們維持長時間的睡眠,使身體得到休息。例如,睡覺時,大多數鳥類、哺乳動物都會閉上眼睛,也就是說,在它們睡眠的時候,大腦的高級神經中樞受到了抑制,所以失去了對眼瞼肌肉的控制。由於在睡眠時,動物對外界環境的防備是有限的,而眼睛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,閉上眼睛可以對它起保護作用。只有緊閉雙眼才能隔斷光線的刺激,神經系統才能得到安靜的休息。此外,由於眼睛需要水分,閉上眼睛可以使它保持足夠的濕潤。

而且,在人或動物睡眠的時候,視覺中樞同樣休眠了,即使睜著眼睛,物體在眼睛中的成像大腦也是無法感知的。正因為這樣,雖然《三國演義》裡的張飛睜著眼睛睡覺,可他還是被暗殺了。
此外,人及一些動物在睡眠時聽力和嗅覺也會下降。這些交化的結果是,小的環境改變不會使它們從睡眠中醒來。一些身體反應,如打噴嚏或咳嗽也不會出現。這也許是由於鼻子和喉嚨的敏感性降低了。
在快速眼動睡眠中(即做夢時),某些醒著時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身體機能可能會失去,特別是失去了調節體溫的機能,即使所處環境太熱,大腦也不啟動降溫機能;即使所處環境太冷,大腦也不啟動升溫機能。關閉這一身體機能,可能是為了在睡眠時儲存能量而出現的進化。在快速眼動睡眠狀態,大腦還向運動神經元發出信號降低其興奮度,使許多肌肉麻痺。這種麻痺使我們感受到所做的夢,不論夢境多麼興奮,肌肉都一動不動。如果這一系統失靈,人或動物就會將夢中的動作表現出來,有時甚至造成傷害。
睡眠怎樣被喚醒?

與此同時,動物的感覺器官還要保證在受到強烈外部刺激時能把它們叫醒。不少哺乳動物睡覺時,耳朵卻像雷達天線一樣在不斷地轉動,周圍傳來的細微聲息都會通過它傳入大腦。
就連它們耳廊邊緣上的細茸毛也能感覺到外界的動靜。很多食草哺乳動物的睡眠也是很淺的,它們對哪怕是很小的危險都很警覺,並能做出迅速而強烈的反應。對大象的觀察表明,它們在睡眠中對來自同伴的較大擾動毫無反應,但對它們所不熟悉的輕微聲響卻極為敏感。這說明,睡眠中的動物仍然保留著對環境刺激的辨別能力,而且對刺激的反應比甦醒時有更大的選擇性。
人類在睡眠時同樣存在“警戒點”。人在酣睡期間,整個大腦皮質處於抑制狀態,但其中有某個不受抑制並處於興奮的部位,通過這個“警戒點”,睡著的人就可以保持與外面的聯繫。其中,被動性的“警戒點”是通過外界的刺激而被喚醒的,自己本身並沒有自動從睡夢中醒來;而主動性的“警戒點”不需外界的任何刺激或提醒,可以自動地從睡眠狀態恢復到清醒狀態。

生活中這樣的事例很多,比如平日裡習慣早晨6點鐘起床的人,某日需要4點鐘起床搭乘火車,那麼他很可能不用鬧鐘也會提前起床。
科學家已經發現,大腦中含有化學物質“組胺”的腦細胞,可能對人從睡眠中自然醒來起關鍵作用。他們通過對患發作性睡眠的狗進行實驗時發現,狗在發病進入深度睡眠狀態時,產生去甲腎上腺素及血管收縮素的腦細胞都中斷了工作,但產生組胺的腦細胞卻仍保持“正常工作”,這種現象被認為,產生組胺的腦細胞活動可能與保持人或動物的清醒有關。
動物睡眠不足也會“補覺”

什麼動物睡的時間最長?在我國三峽庫區,曾在一座東漢古墓的陶罐裡發現了一隻活蟾蜍,它已經沈睡了上千年。而蘇聯地質學家在凍土中發現的兩棲動物——西伯利亞鯢,則已經在-10℃的低溫條件下,在7米深的凍土裡沈睡了將近5000年!
相反,在自然界裡虎鯨和寬吻海豚的幼仔可以在出生後一整月不睡覺,同樣不睡覺的還有看護它們的虎鯨媽媽和寬吻海豚媽媽。這是為了適應生存環境,避免在它們睡覺的時候受到傷害而形成的特殊生活習性。

雄牲帝企鵝在整整3個月的孵卵期內也可以不睡覺。一種北美洲的鳴禽每年從其夏季棲息地阿拉斯加遷徙到加利福尼亞,長途飛行4500多千米,它們在遷徙時幾乎一直醒著。人最多可以多久不睡覺呢?

曾經一個英國人經歷11個不眠不休的晝夜後,終於合上雙眼,進入夢鄉。儘管他未能刷新世界紀錄(比現有紀錄少了10個小時),但其行為仍令世人驚訝不已。
不過,對於普通人來說,睡眠不足的後果還是比較嚴重的,這會使“生物鐘”的活動規律受到破壞,首先會導致抑鬱症,如煩躁不安,鬱鬱不樂,眼睛刺癢和灼痛,視線模糊,食慾大增,容易疲倦,喪失幽默感,不願交往,交得易怒……等等。
長期的晝夜顛倒會造成人體生物鐘紊亂,使有抑制前列腺癌細胞增殖作用的褪黑激素分泌量下降,也更容易患上心臟病、抑鬱症及乳腺癌等。嚴重的睡眠不足,還會導致死亡。動物也是如此。在實驗室裡,如果長時間不讓老鼠睡覺,接受實驗的老鼠就會死亡。
因此,動物在睡眠不足時也會“補覺”。夜晚被打擾後,魚類都喜歡唾個懶覺。大雁等候鳥在遷徙的時候由於要“趕路”,雖然睡眠時間減少了,但是它們中途也要停下來休息,打個噸。就連實驗室裡的果蠅,如果被研究人員“吵醒”,它們也會在隨後的幾天通過多睡一會兒的方法來彌補,這種情況與人完全一樣。

Related Articles

Back to top butt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