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建築多用木頭所建,反觀西方則是使用石頭,不過木頭比石頭更不易保存,因此15世紀前的木構建築,保存下來的數量很少,另外也可發現,西方不少建築一建就是百年,但中國古代卻少有造百年的建築物,主要是和中西文化差異、建材便於施工有關。
古代中國的建築物多為木製,損壞速度也較快,因此現今幾乎看不到秦漢時期的古建築,另外,古代建築保護意識也較薄弱,又經常發生戰亂,因此建物更不容易保存,例如項羽火燒阿房宮、安史叛軍燒長安,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,則是建於公元782年的唐朝山西五台山南禪寺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木頭建材雖無法保存,但古人卻很喜歡用,有一說是古時缺石頭,建築學家劉致平在《中國建築類型及結構》書中提到,中原地區雖多石材,但品質並不適合用來做建材,但「萬里長城」就是使用石頭所建,此說法不被認同,另一說則是「缺技術」,但始建於隋朝的單孔敞肩坦弧石拱橋「趙州橋」,該建橋技術直到19世紀歐洲才出現,且古代佛塔及皇帝陵寢也都是使用石頭,技術不佳也不太可能。
古人喜歡用木頭做為建材,主要是受文化影響,建築專家李允鉌在《華夏意匠》提到,古代中國人從未想將建築物當成紀念物,而西方則相反,由於他們想表達對神的虔誠,因此想方設法修建出能夠永存的建築,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、神廟與教堂,像是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就建了100年,巴黎聖母院則建了160年。
另外,木結構施工較便利,所以就成為古時的建材首選,使古時建房速度也很快,例如隋朝宇文愷僅用1年就建造出大興城,北京紫禁城從明成祖永樂四年(1406年)開始建設,於永樂十八年(1420年)建成,花了14年的時間,不過皇帝對於死後世界非常重視,因此陵寢大多都是使用石頭建材,而且一造就是好幾十年,有些皇帝甚至是即位後,就開始建造自己的陵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