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陸有四大名橋,分別為盧溝橋、趙州橋、廣濟橋,還有一座名叫洛陽橋,不過讓人不解的是,洛陽橋並不在河南洛陽,而是位於福建泉州,從公元1053年開工,歷時7年完成,至今擁有將近千年的歷史,是大陸目前保留最早的跨海石橋。特別的是,當時修建洛陽橋時,古人竟是靠著「牡蠣」來加固橋墩,歷經近千年不倒。
洛陽橋原名「萬安橋」,橫跨泉州與惠安分界的洛陽江出海口,遠遠望去如同一條銀龍橫臥在海上,看起來格外壯觀。在唐朝以前,泉州一帶有許多越族人居住,唐代末期社會動盪,有不少中原人避難南遷至此;到了宋朝時期,越來越多的洛陽人到此定居,他們看到萬安橋的地貌跟家鄉洛陽很像,為了緬懷家鄉,便將萬安橋改名為洛陽橋,直至今日。
洛陽橋之所以成為泉州的一大標誌,是因為這座橋長834公尺、寬7公尺,有橋墩46座,是大陸目前保留最早的跨海石橋,更充分體現古代建築工人的高超技藝。據悉,宋朝名臣蔡襄修建這座橋時,靠著2項高明技術「筏形基礎」和「種蠣固基法」,解決過往因為水流過大,前人屢屢修橋失敗的難題。
而所謂的「筏形基礎」就是沿著橋樑的中軸線拋下大量石塊,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堤,減小水流的衝擊,然後在上面建造船形墩,將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。
至於「種蠣固基法」則是世界史上首個將生物學用於橋樑的例子,透過在橋墩基石周圍養殖大量牡蠣,因為牡蠣生長速度快、外殼附著力強,能將橋墩基石緊密包裹在一起,成為天然保護層,有效抵禦水流的衝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