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年颱風路徑幾乎都會繞過台灣直撲日韓或中國城市,且因暖化,颱風生成數量一直減少。最近發表於《自然氣候變化》期刊追蹤百年氣候的研究發現,隨著 20 世紀地球變暖,每年全球颱風數下降約 13%,科學家警告,大氣有如大型燃料庫,一旦颱風生成,強度將更高。
颱風只有在特定大氣和海洋條件下才會形成,科學家已知氣候變暖降低颱風生成頻率,但因缺乏長期數據,趨勢很難量化,因衛星時代之前,幾乎不可能知道颱風是否發生,除非一艘船不幸撞上它。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努力拼湊歷史紀錄,試圖了解氣候危機如何改變颱風模式。
衛星的詳細颱風數據只能追溯到約 1970 年代,不足確定全球變暖的驅動因素。研究團隊結合觀測和模型形成一套模擬再分析數據,並開發演算法,從分析數據挑出颱風,前後可追蹤約 162 年。
1900 年即 20 世紀,廣泛認為是全球暖化的分界點。分析結果發現,與 1850~1900 年相比,1900~2012 年全球颱風數量減少 13%。工業化前時期每年 100 多個颱風,2012 年只有約 80 個。自 1950 年左右以來,全球氣溫開始明顯上升,颱風數量下降幅度更大,約 23%。
以海洋劃分區域來看,20 世紀和 21 世紀初,北太平洋西部颱風減少 9%,而北太平洋東部颱風減少 18%。科學家認為,對流是大氣溫暖潮濕空氣向上湧動的過程,讓颱風從當種子的小天氣擾動發展,變暖導致兩個主要全球大氣環流:沃克環流和哈德利環流減弱,並產生連鎖反應,不利颱風形成。
但研究人員發現,近幾十年來北大西洋颱風頻率略增,認為除了自然變化,也與當地空氣汙染減少有關。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(NOAA) 科學家 5 月研究發現,汙染粒會將陽光反射使空氣冷卻,過去 40 年北美和歐洲空氣汙染減少,導致北大西洋颱風數量增加。世界另一端的中國和印度氣溶膠汙染增加,北太平洋西部颱風數量減少。
即使總體颱風數較少,但全球暖化提高海面溫度,大氣變暖且潮濕,這都是颱風賴以生存的條件,一旦颱風生成,大氣如大量燃料,幫助生成超級強颱。全球科學家再三警告,隨著地球迅速暖化,未來極端天氣事件將更有災難性,並可能更難預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