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不思議

古代女子婚後不用冠夫姓?


現代部分傳統的家庭仍有「冠夫姓」的習俗,當女子結婚後,就必須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夫家的姓氏,不過你知道這項習俗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嗎?最近網路上謠傳,「冠夫姓」其實是受到西方文化影響而產生,究竟事實真的是如此嗎?

其實從先秦時代開始,「冠夫姓」就存在於社會當中,只不過當時姓和氏是分開的2種東西,明朝學者顧炎武在《原姓》中提到,「男子稱氏,女子稱姓。氏一再傳而可變,姓千萬年而不變」,因為姓基於血緣,而氏則可能取自官名,像是司馬、司徒,也可能取自封地,像是上官;到了漢朝以後,姓氏才逐漸合而為一。

而先秦時期女子的姓氏主要有2種,第一是公族女子嫁給了某國國君或卿大夫,就會在本國族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國名或氏名,例如魯姜、秦姬、江羋等;第二種則是冠上丈夫的諡號,例如武姜,她丈夫的諡號為鄭武公,還有莊姜,丈夫的諡號為衛莊公。

至於漢朝的女子,大多數都使用原本的姓名,但也有例外的狀況,會以夫家的姓氏取代本姓,像是東漢女性史學家班昭,因為嫁到了曹家而被稱作「曹大家」;到了魏晉南北朝,出嫁女子以夫姓優先,稱呼往往是「某某夫人某氏」,先表明自己是誰的夫人,之後才接上原本的姓氏。

AD: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.com

從明朝開始,才出現在婦女本姓前冠夫姓的跡象,但中間大多會用一個詞把2個姓隔開,明朝宋濂所寫的《浦陽人物記》中的「貞潔門」,就有「鄭節婦黃氏傳」、「王節婦湯氏傳」,當然也包含了直接稱呼女子本姓的「謝節婦傳」、「宋烈婦傳」。

除此之外,總結了徽州文書中婦女姓氏的變遷,發現明朝大部分婦女都會以「某阿某」的形式稱呼,也就是在夫姓和本姓之間加了一個「阿」字,且一直延續到清朝初期,中期開始才演變出「某某氏」,也就是直接在本姓前冠上夫姓,在嘉慶之後就很難再看見「某阿某」的稱呼了。

AD: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.com

由此可知「冠夫姓」這個習俗,其實從古至今都存在於華人社會中,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實屬無稽之談。

Related Articles

Back to top butt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