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古代建築或寺廟等地方的門口,都會擺設一隻或一對石獅子,在日常生活中很常看見它們的身影,但事實上古代並沒有產出獅子,而是從外國流傳進來的生物,到底為什麼古人會用石獅子來守門呢?對此歷史學家給出解答,其實背後受到古希臘文化的影響。
獅子應該是在漢代或漢代以前就已傳入中原,且無論獅子或獅子早期的稱呼「狻猊」都是外來語音譯,其中狻猊被認為來自於塞族語言「sarvainai」,後來波斯國家進貢狻猊,其名稱又受到波斯語「shir」影響,改稱為獅子。
起初東漢的石獅像和西亞的十分相似,然而隨著時間流逝,製作石獅像的工匠沒有看過真實的獅子,導致造型越來越走樣。更有趣的是,真實的母獅沒有鬃毛,但古代工匠並不知道,為了區分石獅像的性別,他們特別發明了幾個特徵,包含左雄右雌,以及公獅捲毛、母獅直毛,更直接的方法就是在母獅腳邊設計小獅子。
而石獅像除了擺設以外,也象徵勇武,這點主要是受到古希臘文化的影響,像是在唐三彩的陶俑中,可以發現有不少頭戴獅皮帽或虎皮帽的形象,而這個英雄形象就是來自於古希臘。
後來也衍生出石獅像的辟邪作用,因為華人社會自古以來有所謂的「猛獸禁忌」,為了不讓邪鬼進入宅邸,就必須依靠更加兇惡的形象,像是最早的門神神荼、鬱壘,以及較常見的門神秦瓊、尉遲恭,都是凶狠的猛將;除此之外還可以依靠猛獸,例如獅子、老虎,還有神獸獬豸等,都能夠負擔起守門的重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