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不思議

古代俠客都愛劫富濟貧?史料和武俠小說差很大


不少人喜歡看武俠小說,看化身武林俠客的主角在江湖上行俠仗義,靠劫富濟貧幫助窮人,但古代的俠客真的是如此嗎?其實古代俠客並不像武俠小說描述的如此厲害,他們大多為大財主,也常被朝廷視為心腹大患。

最早紀錄俠客的史料是司馬遷《史記·遊俠列傳》,文中提到秦末漢初時期的俠客朱家和郭解,主要事跡就是藏匿被通緝的逃犯,另外,以宋朝為背景的《水滸傳》中著名江湖大俠「小旋風」柴進也是如此,經常藏匿逃犯,例如收留過林沖、宋江、武松等人,可見古代俠客經濟上應該沒有問題,性質也與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春申君、趙國平原君、魏國信陵君、齊國孟嘗君四大君子相似。

而古代俠客的富人比例較大,沒有錢的則稱為「壯士」,也顯示俠客不一定會劫富濟貧,想要練武必須有錢吃飽,而且俠客身上的馬匹、劍等配備,同樣也不便宜,按照明代江湖原型所寫的《水滸傳》,文中提到的108條好漢鮮少佩劍,其他好漢頂多使用「朴刀」,此為出現於宋代的冷兵器,因為當時不許民間擁有兵器,因此有人將大刀改為短柄的朴刀,並配掛在腰間,俗稱「著褲刀」。

此外,歷史上俠客的武功也沒有像小說寫得如此厲害,甚至不受皇帝待見,成為朝廷心腹大患,戰國末期法家學派韓非在《五蠹》說「儒以文亂法,俠以武犯禁。」可見俠客在秦漢時期並未得到認可,由於他們總是以武力觸犯國家法規,破壞社會安定,唐朝詩人王維的《少年行四首》也曾寫到,「新豐美酒鬥十千,鹹陽遊俠多少年」,指新豐美酒一斗價值10千錢,出沒五陵的遊俠多為少年,顯示遊俠都是年輕人,平時遊手好閒。

AD: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.com

俠客被視為社會問題,因此朝廷希望他們能投靠軍隊,以武藝殺敵為國家奉獻,例如明朝第一大俠「俞大猷」是武術名家,嘉靖皇帝下令他前往東南抗倭時,俞大猷特意繞道至河南嵩山少林寺,想見識少林棍法,在《正氣堂續集》、《詩送少林寺僧宗擎有序》也有明確的相關記載,指少林寺武僧對俞大猷的點評心服口服,雖然文中並未明示此為何事,但後世認為應該是雙方經過一番武功較量,武僧對俞大猷相當佩服。

AD:韓國幸福持久口溶片 isentrips.com

Related Articles

Back to top butt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