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帝王為了擴張國家版圖、爭權奪利,不惜發動戰爭,而在火藥還沒發明的時代,若是能穿上一件好盔甲,絕對能大幅增加在戰場上的戰鬥力,究竟古代都有哪些盔甲?它們是否真的能刀槍不入呢?
古代盔甲主要可以分為鱗甲、鎖甲、劄甲、板甲,共4種類型,其中鱗甲是將甲片按照魚鱗狀重疊排列,再將其縫製或釘在內襯上而成,許多古文明都曾大規模使用過,然而不同時代的工藝造就鱗甲不同的性能,像是拜占庭帝國的鱗甲,將鱗片縫製在硬質皮革上,並用鉚釘加固防止外翻,可靠的性能使其成為拜占庭重騎兵肉搏能力的本錢。
至於鎖甲流行於中東和歐洲,在十字軍時期達到高峰,古代中國一直到宋朝才開始普及。鎖甲由金屬環相連、編織而成,對抗刀刃、弓箭有較大優勢,不過其構成方式有2種,分別為「對接鎖甲」,由沒有閉合的金屬環相連而成,受到衝擊時,因為結構缺陷,容易變型、脫落,基本上擋不住什麼武器;另一種則是「鉚接鎖甲」,每個金屬環都由鉚釘閉合,防護性極高。
劄甲則是典型的東方盔甲,在宋金時期達到高峰,由金屬甲片用繩索連接,縱橫2個方向疊壓、編織而成,金國的重騎兵「鐵浮屠」身上穿的就是劄甲;而板甲為西方盔甲的代表,經典的板甲大約在英法百年戰爭開始大規模應用,韌性高、硬度強,對抗刀劍、長茅,甚至是鈍器都有較好的防護性。
但事實上,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上戰場的士兵其護具通常都會是複合型的,而不會只穿單一一種類型的盔甲,像是羅馬在奧古斯都時期的徵召兵,都是外穿鎖甲內穿皮甲,因為皮革韌性強,對受力有很好的分散作用,鎖甲則能防劈砍、穿刺,2者搭配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士兵的安全,至於刀槍不入的盔甲則並不存在。